區域型經濟的風險管理
文 : 陳基勳
民主時代的發展演變,造成政權無法延續政策的問題愈形凸顯,每四年一變的政權,造就國家政策瞬息萬變的狀況頻繁發生。 美國於1995年主導成立WTO組織,全球化(Globalization)腳步於焉加快。 全球以專業分工的方式,做全球性無障礙的合作發展。 落後國家因著廉價勞工,逐步在製造產業崛起,大陸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快速發展,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也因之更加富裕繁榮,大陸因著各種產業統合製造基地的結果及鄧小平經濟改革開放的方向基礎,一群努力又聰明本土之士,開始第一波的創新研發及主導製造的中衛體系。
發展快速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鋒芒太露,且技術威脅到本來高高在上的西方科技時,發展快速就會產生反效果。 美國為減緩大陸發展的速度,重新思考全球化的策略。 於是有了高進口關稅的區域型經濟模式的訴求。 做與自己提倡的WTO背道而馳的行為(WTO現在已經名存實亡了),近期更進一步的禁止全球高端設備出口大陸,及大陸高端產品輸出美國。
世界在美國的強力主導下,由全球化轉換成區域型經濟的發展型態,製造導向的主要地區—日本、台灣、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後兩者已經轉型為經貿金融中心) ,逐步將在大陸的中衛體系往東南亞、南亞、中南美、歐洲,甚至美國擴張。 這樣的發展趨勢對世界經濟變化會有甚麼影響,不是這文章要討論的重點,就不再贅述。 過去全球化經濟,很多全球化的公司將製造基地集中於一個或數個低成本的地區,研發銷售服務則分散於各地適合的地方。 現在區域型經濟的運作,因為政治因數的介入,製造中心已經不只是成本考量,也需要考慮到政治經貿的風險。 國家領土紛爭與權力鬥爭的風險。 客戶思考下單地點時,也將上述的因素設定為重點參考項目。
台積電到世界各地設廠就是區域型經濟發展的典型表現。 客戶需要穩定的提供製造的服務,但生產的地域不可有任何的不可控風險。 所以重點科技製造產業就會被要求有多點生產基地,當某些地方有出貨風險時,客戶可以快速要求調整生產基地,免除斷貨的危險。
PSI 原本有台灣台北廠、嘉義廠、大陸深圳廠等三廠做交互支援生產的管理。 生產組織相同,資料電腦收集系統一致,生產管理體制一模一樣,當客戶有任何需要移廠生產時,材料直接轉移廠區,技術人員在初期階段駐廠交接,無縫接軌兩個月內完成產地轉移動作。 2023年為讓客戶安心於大陸台灣兩岸的政治。不穩定狀況,在越南胡志明成立越南的全製程生產基地,目前也已順利正常運作。 客戶有更彈性的三地生產選擇機會,一樣可以兩個月完成產地移轉的動作。區域型經濟的風險管理是現在市場運作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PSI有完整的少量多樣生產的移轉規劃與執行能力,可以提供客戶最安心的供貨需求與品質系統的要求。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PSI的風險管控系統準備好了!